稳定币的本质与迷思:金融体系的魔方与全球新殖民主义的阴影

稳定币(Stablecoin)表面上通过锚定美元实现价格稳定,但其背后隐藏的金融逻辑,正在重塑全球货币秩序,侵蚀各国货币主权,并可能埋下系统性危机的隐患。它究竟是金融普惠的利器,还是数字殖民主义的“特洛伊木马”?本文结合货币层级理论与欧洲美元平行论,深度剖析稳定币的本质及其与美国国债的复杂关系。

稳定币的本质与迷思:金融体系的魔方与全球新殖民主义的阴影
STABLECOIN: RESHAPING CURRENCY ORDER?

PangolinHub 专栏 | Gabe 2025年8月22日

稳定币(Stablecoin),作为数字货币最具争议的形态,正迅速渗透全球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。表面上,它承诺通过锚定美元等法币来实现价值恒定;但在深层,其背后隐藏的金融逻辑不仅可能重塑全球货币秩序,更可能成为引爆下一场系统性危机的导火索。

稳定币究竟是推动金融普惠的“利器”,还是打开地缘政治“潘多拉魔盒”的钥匙?本文将结合佩里·梅林(Perry Mehrling)的货币层级理论与“欧洲美元”平行论,深度剖析稳定币的本质,揭示其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与“新殖民主义”的掠夺逻辑。


稳定币的货币层级定位:数字世界的“影子美元”

货币层级理论:稳定币的“边缘”身份

货币学家佩里·梅林在其经典理论中,将现代货币体系划分为一个金字塔结构:

  • 顶层: 央行储备(Central Bank Reserves)—— 最终的清算资产。
  • 中层: 商业银行存款(Bank Deposits)—— 日常交易的主要媒介。
  • 底层: 各类证券(Securities)—— 财富的储存形式。

在这个框架下,稳定币被精准地定位在第二层(中层)的边缘,其性质类似于一个“零收益的数字支票账户”。它拥有支付媒介的表象,却缺乏进入央行最终清算体系的“门票”。这意味着,无论其抵押物多么“安全”,稳定币本质上并非真正的“货币”,而是一种私人发行的数字欠条。它的“稳定”承诺,建立在发行商的信用之上,而非国家主权。

欧洲美元:历史的惊人相似

欧洲美元Eurodollar)”,即在美国境外流通和创造的“离岸美元”,本质上是脱离美联储监管的“影子美元”

二战结束后,美国通过 马歇尔计划(Marshall Plan) 向欧洲提供大规模经济援助,用于重建被战争摧毁的基础设施和产业。与此同时,重建后的欧洲逐渐将美国作为主要出口市场,形成了巨额的美元收入。这些美元最初以存款的形式进入欧洲银行体系,逐步形成一个在美国境外流通和存放的 美元储备体系
不仅欧洲国家的银行持有美元,一些非西方国家(例如苏联)也出于政治与安全考虑,把本国持有的美元存放在欧洲或其他美国境外银行,而不是美国本土金融机构。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,美国由战后初期的贸易顺差逐渐转向长期的贸易逆差。随着美国资本、商品和投资不断流向世界各地,美元在海外的流动性迅速增加。欧洲美元不再局限于欧洲,而是扩展至中东、亚洲、拉美等地区,逐步演变为全球性的 “离岸美元体系(offshore dollar system)”

欧洲美元在20世纪极大地推动了美元的全球化,但也正是其无序扩张,为2008年的金融海啸埋下了伏笔。

稳定币,可以被视为数字化的“链上欧洲美元”。这一类比警示我们:研究欧洲美元的兴衰与风险逻辑,几乎就是在预演稳定币的未来。历史是否会简单重复?这是一个令所有监管者不寒而栗的问题。

双重属性:一把刺向境内外的“双刃剑”

稳定币的颠覆性在于其“双重身份”:

  • 海外维度: 在全球市场,它扮演着高效、匿名的“影子美元”角色,成为跨境结算、灰色经济乃至资本外逃的完美工具,侵蚀着各国的货币主权。
  • 国内维度: 在美国本土,它则可能“支付宝化”,直接挑战 Visa、Mastercard 等传统支付巨头的垄断地位,进而掏空商业银行的支付与结算核心功能。

这种“一体两面”的特性,使稳定币成为一把双刃剑。它既可以被视为美元霸权在新时代的延伸工具,也可能因其内在的脆弱性,成为颠覆整个美元体系的“特洛伊木马”。

思考: 当支付功能被稳定币等数字工具剥离,传统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还剩下什么?

系统性危机:双重信用挤压的致命逻辑

历史镜鉴:2008年危机的回响

诺奖得主米尔顿·弗里德曼(Milton Friedman)早已揭示,欧洲美元并非美元的简单“搬运”,而是境外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。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,正是高达12万亿美元的离岸美元与美国银行体系真实储备之间的巨大错配,最终引发了系统性的信用枯竭与挤兑。

稳定币作为“链上欧洲美元”,其风险传导机制可能更加迅猛和致命。它比传统离岸美元更透明,但也因无法接入美联储的最终流动性支持而更加脆弱。一旦发生挤兑,美联储既无义务也无能力施以援手。这预示着,由稳定币引发的危机,其烈度与速度可能远超2008年。

双重信用挤压:掐住银行咽喉的两只手

稳定币对银行体系的冲击是立体且致命的,它同时从资产和负债两端进行挤压:

  • 负债端流失: 用户将银行存款(M1/M2)兑换成稳定币,直接导致银行核心负债——存款的流失。
  • 资产端掏空: 稳定币发行商将吸收的资金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,而这些资产恰恰是银行用以维持流动性的核心抵押品。

这一过程无异于**“两只手同时掐住银行的脖子”**。银行的资金来源和优质资产被同时抽走。对于本就脆弱的中小银行而言,这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并极有可能通过金融网络传染至整个银行体系。

瓶子变筛子:打破境内外的风险防火墙

传统上,在岸美元与离岸美元之间存在一道“防火墙”,风险传导尚有缓冲。但稳定币的无国界特性,正在将这道防火墙从“瓶子”腐蚀成“筛子”,甚至使其彻底消失。全球美元流动性的界限变得模糊,风险得以跨境、瞬时、无差别传导

反问: 当风险防火墙不复存在,全球美元体系还能否维持其“可控的稳定”?

地缘政治博弈:新殖民主义的金融屠刀

内部权力斗争:谁的美元?

稳定币的崛起,也激化了美国内部的权力斗争。以唐纳德·特朗普为代表的部分政治力量,倾向于支持私人稳定币,其背后隐藏的议程是削弱美联储的独立性,将货币发行权从技术官僚手中夺回。这本质上是一场决定“谁来定义数字美元”的战争,一方是华尔街与央行精英,另一方则是科技巨头与民粹政客。

新殖民主义:杀人不见血的财富掠夺

在阿根廷、土耳其等饱受高通胀困扰的国家,稳定币看似为民众提供了“避风港”。然而,其背后却是一套冷酷的“新殖民主义”掠夺逻辑:

  1. 诱导本币抛售: 民众为求保值,大规模抛售本国货币兑换稳定币。
  2. 加速本币崩溃: 资本外流与信心丧失,导致本币汇率螺旋式下跌。
  3. 廉价资产收购: 本币计价的核心资产(矿产、土地、企业股权)价格暴跌,外资得以用极低成本完成收购。

民众以为在“自救”,实则在为自身的财富被洗劫铺平道路。这是一种比传统军事殖民更隐蔽、更高效的“金融围猎”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与心理层面:当一国民众彻底丧失对本国货币的信任,转而拥抱一种外部的货币标准时,经济主权已名存实亡。

追问: 稳定币的全球扩张,是否会将发展中国家拖入新一轮的、无法摆脱的“数字美元陷阱”?

稳定币与美债 :一体两面的共生关系

稳定币与美国国债(U.S. Treasuries)的关系,是其金融逻辑中最具争议、同时也最关键的一环。不同学者与市场观察者,提出了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:

观点一:平行论(Parallel View)

平行论认为,稳定币只是美元的“数字平行载体”,其存在并不直接改变美债市场的规模。稳定币并不是新的需求创造者,而只是“重新包装”的美元。它更多改变的是 流动性分布与使用方式,而不是美债市场的总量。

  • 内部循环逻辑
    在这一视角下,用户将美元兑换为稳定币,本质上只是将“存款美元”转换为“链上美元”。资金仍然停留在银行体系或受托托管账户中,并没有额外增加对美国国债的需求。
    • 举例:如果用户存入 1000 万美元到 Tether,Tether 可以选择将资金存在银行账户里,也可以部分购买美债。无论哪种形式,这 1000 万美元原本就是体系中的一部分,并不是凭空增加的资金流入。
  • 类比欧洲美元
    欧洲美元(Eurodollar)市场在20世纪的发展,也遵循了类似逻辑。美元在境外银行系统中循环,并未改变美国财政部发债的规模,而只是增加了美元的流通半径。

观点二:需求论(Demand View)

需求论则认为,稳定币的扩张不仅是“内部转换”,而且实际上 推动了对美债的额外需求。稳定币并非“平行存在”,而是实际在 加强美元-美债循环。它表面上是“去中心化”,但背后却在把更多资本捆绑在美国国债这个中心化资产上。

  • 储备机制决定了资金配置
    稳定币发行商(如 Tether、Circle)为了维持锚定和用户信心,必须将收到的资金配置在 高流动性、低风险的资产 上。
    • 现实情况是,美债几乎是唯一符合标准的大规模资产。
    • 2024年,Tether 官方数据显示,其超过 85% 的储备资产是美国国债及相关工具
  • 需求放大效应
    稳定币的发行量越大,对应的国债购买量也随之上升。
    • 例如,若稳定币总市值从 1000 亿美元增长到 5000 亿美元,就意味着额外 4000 亿美元的资金可能被锁定在美债中。
    • 这不仅直接推高了美债需求,还在全球资本市场形成“链上美元—美债”绑定的新循环。
  • 边际买家效应
    稳定币发行商成为美国国债的 边际买家。在美债供应激增(如财政赤字扩张)时,稳定币的增长提供了新的稳定资金来源,缓解了国债市场可能的压力。

矛盾还是互补?

乍看之下,平行论和需求论相互矛盾,但事实上,它们揭示的是 两个不同维度的逻辑

  • 宏观货币供给 层面,稳定币确实是平行存在,不会凭空增加新的美元。
  • 资产配置与市场需求 层面,稳定币的储备机制却将资金导向了美债,从而间接增加了对美债的刚性需求。

换言之,稳定币同时具备“平行美元”的表象和“美债放大器”的实质功能。
它的存在,可能进一步巩固 美元霸权的金融支柱

  • 一方面,它削弱了本国货币的独立性(特别是新兴市场)。
  • 另一方面,它为美国财政赤字提供了新的买家群体。

这两种逻辑并非互斥,而是从不同维度揭示了真相。稳定币的崛起, 相反地加深了全球资本对美元-美债体系的捆绑。它以“去中心化”和“创新”为名,最终却将更多流动性锁定在了美国国债这一中心化的资产上。


一场无声的全球金融战争

稳定币的叙事,远比“支付创新”宏大和复杂。它是一场关乎金融主权货币秩序财富分配无声战争

  • 它挑战着传统银行的生存根基。
  • 它侵蚀着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主权。
  • 它威胁着新兴市场的经济稳定与未来。
  • 它在全球金融体系的底层埋下了系统性风险的种子。

稳定币究竟会成为美元霸权续命的“新武器”,还是引爆下一次全球危机的“黑天鹅”?它会被载入史册,成为一项伟大的金融创新,还是会沦为现代版的“数字殖民”工具?

问题不在于危机“是否会发生”,而在于“何时”以及“以何种方式”发生。我们每个人,都已身处这场巨大的金融实验之中。